1977年9月,驻扎湖北随州擂鼓墩附近的解放军某空军雷达修理所扩建厂房,在东团坡红色砂岩的山岗上开山炸石,平整土地。施工过程中,突然发现了一大片质地松软的褐色藻土。这一奇特现象很快引起了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,他们赶到现场后自己展开勘探,结果发现这片褐色藻土下面有个面积巨大的墓坑,其中的木椁规模也有190多平方米,其规模在全国都是首例。
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墓里挖出上万文物
通过对这座古墓的挖掘,最后竟然陆续挖出了15000多件珍贵文物,其中许多青铜器上都有“曾侯乙作持”或“曾侯乙作持用终”的铭文,兵器上则有“曾侯乙之走戈”或“曾侯乙之用戈”的铭文,据此判断,这位国君的大名就叫“乙”,并拥有诸侯的地位,因此被尊称“曾侯乙”,结合墓地所在的位置,判断这曾国就是史书里记载的随国,属于曾、随一国两名。
展开剩余67%不过不管曾国还是随国,应该规模都不大。因为通过遗骸推测,曾侯乙系公元前435年下葬;同是诸侯,后一年,即公元前434年,晋国国君晋敬公死;再往后,楚国国君楚惠王去世,在司马迁所著《史记》均由记载;但曾侯乙不光《史记》并无记载,同时期历史文献中也找不到任何资料。可以说,如果不是曾侯乙墓的发掘,这位小诸侯怕是要永远淹没在历史尘埃中了。
最珍贵的编钟系楚国赠送给随国的
不过,在曾侯乙墓中,竟然有件楚国赠送的编钟,全套65件,分3层8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,最大钟通高152.3厘米,重203.6千克,这套编钟也是墓穴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。按理说,自古都是小国向大国上贡,大国即便偶有赏赐,也绝不可能是青铜编钟这样的重器。不过,人们很快在《史记·楚世家》中找到了答案,这就牵涉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,其中就包括伍子胥借师伐楚、申包胥哭秦廷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典故。
春秋时期楚平王听信谗言,冤杀太子太傅伍奢,其子伍子胥为报仇投奔了东面的吴国,并辅佐公子光继承国君之位,掌握了吴国军权。公元前506年,伍子胥在兵圣孙武协助下,率吴军大败楚军,攻入楚国都城。不过,此时楚平王已逝世多年,其子楚昭王在吴军追杀下逃入随国境内。不料,吴军追杀而至,并提出拿汉水以东土地换楚昭王。
伍子胥灭楚复仇时收留楚王
好在当时的随国国君毫不畏惧吴国的威胁利诱,拒绝交出楚昭王,争取了时间。楚国名臣申包胥西出武关,在秦国王宫连哭7天7夜,感动了秦国君臣,出兵10万击退了吴军,送楚昭王返回了楚国。后来楚昭王去世,其子熊章继位为楚惠王,为了报答救父之恩,楚惠王下令制作了这套精美的编钟送给当时的随国国君“乙”,以表达两国的友好关系。
后来,这套编钟随着曾侯乙一起下葬,保存了下来,直到2千年后才重新现世,至今仍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。
发布于:河南省金牛配资-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-配资炒股配资专业-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