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战国时期,秦国无疑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,尤其是在秦昭襄王的统治下。在他的統治时期,由其母亲宣太后,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芈月,独揽政权,长达四十多年之久。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秦昭襄王实际上扮演了一个象征性的角色,完全生活在母亲的权威和阴影之中。因此,许多人不禁要思考,一个国家的君主为何愿意甘心成为“儿皇帝”?是因为出于对母亲的深厚情感而任由其操控,还是另有隐情,实则无能为力?让我们深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。
首先,如果秦昭襄王并非真正的傀儡,那么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他竟然会心甘情愿地目睹他人独揽政权,难道直到范雎的劝说才开始收回权力?宣太后在朝中掌权长达四十一年,显然秦昭襄王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,甚至可以说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早期就取缔母亲的权力。宣太后的辉煌成就,实际上是建立在她成功辅佐儿子登基之上的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的权势却开始受到另一位贤能之士的威胁,这个人正是范雎。
展开剩余58%关于秦昭襄王的背景,值得一提的是,他的名字为赢稷,是秦惠文王的合法儿子,而他的生母芈氏仅为王妃之一,地位较低,位列八子之中。在当时复杂的秦朝后宫中,妃嫔分为八个等级,从王后、夫人到美人、八子等,各自的权力和地位各不相同,芈氏在众多美丽的妃嫔中也只是处于中等。可在秦武王赢荡因与力士比武而不幸身亡后,国政陷入混乱,年轻的公子稷在赵国支持下于公元前306年登基,成为王。而他的母亲也因此顺势成为了太后,开始了她权力的巅峰时期,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铁腕太后。
宣太后坚信儿子年纪尚小,还缺乏处理国政的能力,因此选择了外戚魏冉等自己信任的亲信和宠臣来辅佐秦昭襄王。名义上是辅佐,但实际上秦昭襄王的决策权受到了极大限制,无论是朝中大事还是琐事,几乎都需经过母亲的同意与这些大臣的安排。嬴稷明白自己一时无法与母亲争锋,便选择了隐忍,决定待到加冕典礼之时,再谋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。
有趣的是,尽管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创下了秦国历代君主中的最长纪录,但在他最后的几位前任王中,他统治的时长甚至超过了孝公、惠文王和武王的总和,更超越了后来的孝文王和庄襄王。可见,在他的统治期间,尽管名义上他是王,但实际上却被自己的母亲及权臣所左右。然而,即使在这种被动的状态下,秦昭襄王并没有停滞不前,反而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,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的贡献,不逊色于后来举世闻名的秦王政。他启用范雎和白起等杰出人才,为秦国的壮大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经过四十年的暗淡岁月,这位王者在六十岁时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,为千秋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石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牛配资-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-配资炒股配资专业-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